近日一部讲述七十年代中国年轻人创业故事的《中国合伙人》在各大院线热映,七十年代虽然这只是怀旧大潮中一小部分,不可否认的是它丝毫不逊色于八十年代。在这个年代,不仅充满梦想的年轻人成功创业,更有一群慷慨激昂的知识分子名震全国。《七十年代》就是一本讲述中国当代作家崛起的故事,他们并非都是七零后,但七十年代却成全了他们。
封面
书名: 七十年代
作者: 北岛 / 李陀 主编
出版社: 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
出版年: 2009-7
《七十年代》
这本书总共由三十个历史夹缝中的青春故事所组成,全部是真人真事。这些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在七十年代长大,虽然年龄上有差异,但是这一代人在走过七十年代之后,逐渐成为二十世纪末以来中国社会中最有活力、最有能量的知识分子。听敌台的阿城、“偷书”的朱正琳,画《西藏记忆》的陈丹青、创办《今天》的北岛,“太阳总队”的张郎郎、地下读书沙龙的徐浩渊,工人蔡翔、农民高默波和阎连科……这些人当中的许多都是为我们所熟悉的,只不过我们并不了解他们在七十年代到底经历了什么,这本书便是让我们了解他们的最好方式。
《七十年代》
知识荒芜的年代 《七十年代》由北岛、李陀主编,里面的阵容就相当于“华山论剑”一般,聚集了我国当代最有思想、最出名的知识分子。他们长在红旗下,在命运的打压下挣扎求生。奇怪的是,七十年代塑造了这群有深度的文人,但这个年代本身却是极为荒芜的。1966年开始的文革,让一代人的命运发生了巨变,也创造出了知识荒芜的七十年代。年轻人上山下乡进行劳动改造,读书成了一件极为奢侈的事。陈丹青说过,“刻画承平岁月的种种恶,容易,讲述罪孽时代的片刻欢悦,很难,而且不宜,流落的滋味,另有田园诗意,而自强的过程日后解作浪漫”。当然,痛苦与磨砺是相当的。随着那个年代段落里饱受的历史挤压,站起来的是一批倔强成长和成熟起来的年轻人。他们拥有着相同的经历和不同的遭遇,无一例外,这就是他们共有的财富。缺乏故事的人无论如何都是贫瘠的,所以正因为他们饱受知识摧残的苦难,他们的人生才更加值得纪念。
《七十年代》
走出文化的沙漠 “八十年代开花,九十年代结果,什么事都酝酿于七十年代”,确实,走出了七十年代之后,社会迎来了百家争鸣的大好时光,可是仍旧有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,似乎人们越来越不把文化当做一回事了。所有人的从读书到步入社会,看书只会是考试、生活的一种辅助工具,其余人们想的只会是如何生存,如何掌握优胜劣汰的法则。韩少功早年在大学讲课的时候,有一次顺便调查学生的读书情况。他问谁读过三本以上的法国文学,约四分之一的学生举手;谁读过《红楼梦》,约五分之一的学生举手;然后他把门槛放低:谁看过《红楼梦》的电视剧,仍只是略过半数。他当时便回忆,在座的都是一群文学研究生,他们很诚实也很聪明,可以轻轻松松应付各种考试,可是却连最基本的文学经典都不曾读透过。于是他很坦白的告诉学生:即便是在三十年前,让很多中学生说出十本俄国文学、十本法国文学、十本美国文学,都不是困难的事情。也许你也会和当时的学生们一样感到诧异,三十年前那可是文化的禁锁和荒芜时期。这实在是令人感到讽刺,读不读书,原本不在时代,而在于人的意志。
查看更多详细文章请点击:>>>《七十年代》 记录中国当代作家们的光辉岁月更多精彩尽在名媛荟
英媒评最佳着装女星TOP50 斯图尔特蝉联冠军
柳岩李宇春 入选最不性感女星
上海电影节重磅来袭 日本电影周展映影片纵览
李冰冰领衔 盘点中国女星好莱坞成绩单
山本文绪提醒 小心患上《恋爱中毒》症!
《在光影中旅行》 程青松的电影笔记
评论